咨询电话:

022-26266666

一 达仁堂与乐家老铺

2018-01-11 19:06:05 供稿:达仁堂 编辑:

电视剧《大宅门》播出以后,很受观众欢迎,剧中为清朝皇室供奉御药的白家大宅门和精明能干的白七爷,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。其实,历史的事实是,给清室供奉了一百八十多年御药的,是乐家老铺——北京同仁堂;清末民初,乐家大宅门里倒确实有一位精明能干的七爷,他就是后来创办天津达仁堂的乐达仁。 所以,述说达仁堂的历史,不能不先说说乐家老铺。

乐家祖籍是浙江宁波府慈水镇。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,乐家一个年轻后生乐良才,以走方郎中为业,来到北京落脚,成为北京乐氏家族的始祖。所谓走方郎中,就是手摇串铃、游走四方的民间医生。走方郎中虽然说不如坐堂医生那样正统、周全,但必定也知医理辨药性,而且往往有绝招,见奇效,所以仍然受百姓欢迎。乐良才及其子孙以此为业,衣钵相传,直到第四世乐显扬当上清朝太医院吏目,乐家才结束走方郎中生涯。

乐显扬喜读方书,善辨药味,精研修合之道。他常说,古方肯定是有效的,如果吃了古方药而不见疗效,那准是药做得不地道。他亲手做了不少丸散膏丹,疗效都非常好。于是乐显扬在康熙八年 (1669年)创办北京同仁堂药室,潜心研究古方和制药工艺。乐显扬的儿子乐凤鸣,幼承庭训,精通药理,虽然官至内阁中书, 仍念念不忘弘扬先人事业。乐凤鸣于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北京同仁堂药铺,四年后又整理出了《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》,建立了三百六十多种方药的工艺规范,提出了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的制药原则。仅几年功夫,北京同仁堂便以配方独特、选料上乘、工艺精湛、疗效显著而名震全国,不仅普通市民、过往商旅、名伶百工和赶考举人,都纷纷慕名而来,就连王公大臣及其家眷,有病也必吃北京同仁堂的药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皇帝钦定北京同仁堂供奉御药房所需药料,并代制内廷所用各种成药。从此至清末,历经清朝八代帝王,北京同仁堂独办官药凡188年。

乐达仁的爷爷——北京乐氏家族第十代的乐平泉,是晚清最成功的商人。他不但收回了北京同仁堂全部外股,偿清了全部债务,而且把北京同仁堂的事业推向鼎盛。在乐平泉的锐意经营下,北京同仁堂日进斗金,声誉卓著,成为家喻户晓的老字号。有一年大内失火,殃及太和门,宫内及诸王府的水车都扑救不力,最后请来北京同仁堂的德国造水车,才把火扑灭。事后,慈禧对北京同仁堂连连称赞。即此一端,就可见北京同仁堂的声望地位了。

乐达仁三岁时,爷爷去世,精明能干的奶奶独立支撑,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,于1907年也驾鹤西归了。不久,清廷退位,官药停办,生意失色,乐氏家族四大房纷争不已,令乐达仁十分痛心。于是,乐达仁毅然走出大宅门,带着立志有为、重振家业的一腔热血,踏上了创办达仁堂的艰难旅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