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参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珍贵药材。人参大补元气,强身安神,能够增强心肺功能,益智健脾,除邪气,解酒毒。久病虚羸者服食人参,能显著增强体力。长年加工人参的参农,还能滋生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御寒能力。有报道说,加工人参可得一种副产品,叫作“人参油”,能治疗多种癌症。中国人把人参视为神草,一支老山参的价值,远远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。
现在野山参已经罕见,制作中药或是当滋补品使用的人参,几乎都是园参——在参园栽培的人参。园参不值钱。上世纪70年代,笔者在长白山矿区工作,托同事到他家附近参场买人参,一斤十五六头,才十五六块钱。那鲜灵灵像凝脂一般白润的园参,一支才合一块钱,比现在买一颗白萝卜还便宜。
其实,栽培人参比种菜难得多。种粮种菜的地,长不出人参,上过农家肥的地,也长不出人参。种植人参,必须是山林腐叶土,而且至少两三年换土一次,否则参苗就停止生长,并且烂掉。人参种籽不经过发酵,则不出芽,发酵太过,也不出芽。生长中的园参,不能不见阳光,但又不能太晒。土壤和空气湿度不够不行,但也不能大雨浇。种菜,一年可以收获几次,而种人参,五六年才能收获一次。总而言之,园参不值钱,但栽培大不易。
比栽培园参还要难百倍的,是采挖野山参。有学者认为,我国元朝以前,人参的主要产地在太行山,那时候太行山的上党人参,名气比长白山的辽东人参要大得多。早在春秋时期,史籍上就有“人参出上党”的说法。由于过度采挖,宋元以后上党参濒于灭绝。今天的党参,不是历史上的上党人参。党参是桔梗科植物,人参是五加科植物,二者是两码事。针对有人怀疑上党人参的存在,认为古人所谓上党人参,其实就是今天的党参这种说法,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教授主编的《中国人参文化》一书,从六个方面认定上党人参不是党参,古人说的上党人参,指的是太行山所产真正的人参。孰是孰非?笔者最近就此问题,请教了国际知名人参专家李向高教授。李教授认为,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,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。但是可以肯定地说,上党人参绝收以后,开始有关里人到长白山采人参。几百年过后,长白山的野生人参,现在也几乎绝迹。现在仅存的长白山野山参,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深处,以至于有的采参人,在山林间奔波寻觅数载,也没见过一颗人参。采挖人参,十分辛苦,风餐露宿是平常事,被小咬叮咬更是免不了。早年长白山常有老虎、野猪和熊瞎子出没,采参甚至有性命之虞。
上长白山采参,很少有“单棍撮”,大多数都是五个人或七个人结帮搭伙。阴历八九月份,是采参人的“红榔头市”,这时人参茎枝顶端长出形如大豆的花籽,色泽紫红,在幽暗的山林里十分醒目——这正是采参的最佳季节。上山采参叫放山。采参人进入大山深处要选个远近适中的地方,先搭“地嵢”(即窝棚),以便睡觉、做饭。然后,在东南方不远处,垒三块石头,“立老爷府”,并且插草为香,拜把头神,祈求传说中的采参老把头神保佑平安。放山时每人拿一根四尺来长的小木棍,叫作“索拨棍”,由年长有经验者当把头,持头棍,站在中间,左右依次叫雏把、挑杆的和边棍。七个人横队前进,每人相距两杆距离。采参人有山规:不许多说话;前进时遇沟坎水洼只许往前走;说话字眼儿以“拿”、“端”、“抬”为吉利,以其有预言丰收之意。如把头示意休息一下,则说“拿火”,吃饭则说“拿把”,回地嵢则说“拿房子”。发现人参,须大喊一声:“棒槌!”这叫喊山。把头则问“几匹叶?”,(“多大的人参?”)发现者答曰:“六匹叶”。(“人参不小!”)众人则高呼:“快当!快当!”于是把头走过来,看看果然是人参,便用草帽扣在上面,吩咐人用红绳系住人参,在两边插立两根树棍,把红绳拴在树棍上,再分别挂上两枚铜钱。这时早有一个雏把搬来一块石头当小板凳,请把头坐下,另一个雏把立在一旁给把头扇凉。把头掏出鹿骨刀,小心翼翼地在地上挖,最后起获人参时,连一条须根都绝不会碰断。
几十克重的野山参,起码生长了几十年,极其罕见的上百克甚至几百克重的大山参,其生长期至少有一二百年。野山参越老越大,则越值钱。
中药铺做人参购销业务的,都是行家里手,他们才不按斤论价呢。他们首先要做的,是辨人参真伪。用萝卜糊弄不了他们,拿园参冒充山参也白费,即使是把园参幼苗移入山林野生,或是用野参种籽、幼苗植于山林中任其自然生长,几十年以后拿来再卖,他们一搭眼,便知道这是充山货,那是籽货和移山货,都不当正景野山参收购。
真正的野山参,年老体重的当然值钱,但是如果参芦不够长,参皮没有黄褐色,参须不韧且缺少“珍珠点”,参纹浅而粗,参腿不匀称或是分叉角度小,价钱就要大打折扣。
达仁堂人才济济,乐达仁罗致并培养了不少身怀绝技的药工,参茸专家不乏其人。有贾树堂者,早年在国药界享有盛名,此人尤其精于参茸鉴别。一些采参人在长白山密林深处挖出人参,以为是真正的野山参,但是经他鉴别,发现有的其实是移山货。还有程氏兄弟邵武、绍魁二人,不仅精通丸散膏丹和药酒生产技术,而且会养蜂、养鹿,对鉴别人参鹿茸真伪优劣也十分在行。1920年前后,乐达仁还开设了两个达仁参号,不卖丸散膏丹,专做人参、鹿茸、冬虫夏草和枸杞等补品生意。一个是北京达仁参号,座落在大栅栏附近杨梅竹斜街,经理叫李容斋,采购吉林野山参由营口永昌顺药栈做经手。解放后北京达仁参号并入当地药材公司。另一个达仁参号,设在四川成都著名商业街春熙路上,经理是宋广淳。抗战时期成都达仁参号因故脱离达仁堂,更名为四川德仁堂。四川德仁堂在当地名气很大。2002年11月成都市召开中医药国际大会,会上展出一颗当今最老的吉林野山参,据说价值180万元左右。这颗老山人参,采于上世纪初,收藏者就是四川德仁堂。